在城市的喧嚣中,老李和妻子就像无数普通打工人一样,每日为生活奔波忙碌。为了能多攒些钱,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精打细算,能省则省。可谁能想到,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,竟如同一颗悄然埋下的 “定时炸弹”,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麻烦。

故事得从上个星期说起。那段时间,老李总感觉自己的上腹和肩膀时不时传来隐隐的疼痛。一开始,他并未太在意,心想可能是日常姿势不良,又或者是工作太累,休息不好导致的。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疼痛不但没有减轻,反而愈发明显。直到上周去体检,命运的 “重击” 突然降临。在体检的影像中,老李的肝脏部位赫然出现了一个直径达 4 厘米的肿瘤。医生经过仔细诊断,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 —— 肝癌。
老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他平时自认为生活习惯还算健康,既没有什么不良嗜好,还经常出去跑步锻炼,在同龄人中,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还算硬朗。怎么会突然患上癌症呢?
医生看着老李肝功能指标中那飙升到 500 的甲胎蛋白值,心中隐隐有了猜测。他抬头,目光紧紧盯着老李,突然问道:“你们家里平时会吃霉变的食物吗?” 在详细了解了老李夫妇的日常生活习惯后,医生的表情变得愈发凝重,他建议老李,让他的妻子也尽快去做个检查。果不其然,妻子的 B 超检查结果显示,肝脏部位也出现了一个 2 厘米的阴影。

面对这残酷的现实,医生无奈地连连摇头,叹息道:“这省钱啊,省出大问题了!” 随后,医生直言,问题很可能就出在他们每天都喝的那瓶牛奶上。老李夫妇俩满脸疑惑,牛奶,这个平日里他们认为的营养品,怎么会和癌症扯上关系呢?
惊人研究:牛奶陷入 “致癌论” 风波
说起来,可能很多人都难以置信,过去还真有一项关于牛奶致癌的研究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这项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《BMC Medicine》上,参与研究的团队成员来自北京大学、中国医学科学院、牛津大学等知名学府。为了探寻乳制品摄入量与患癌风险之间的关联,研究人员对 51 万 + 成年居民展开了长达 11 年的随访调查。在调查过程中,他们根据乳制品消费频率对这些居民进行了分组。

经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,研究人员发现,那些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,每天只要多摄入 50 克乳制品,患肝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12%,患乳腺癌的风险更是增加 17%。不过,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乳制品与其他癌症存在明显联系。
这一研究结果一经发布,瞬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但大家先别惊慌,也不用急着把家里的牛奶扔掉。首先,得出这个结论的研究人员自己都没有将其作为定论,他们觉得这样的争论可以留给科学界继续深入探讨,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,该怎么吃喝还是照旧。而且,目前关于牛奶致癌的说法,在研究领域也是众说纷纭。在膳食指南中,牛奶依然被列为优质食品予以推荐。要知道,在食物营养类研究中,常常会出现 “正”“反” 两种不同的观点。所以,对于牛奶还能不能喝这个问题,建议大家还是参考膳食指南的建议。

从研究类型来看,这项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。虽然研究涉及的人数众多,也发现了乳制品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,但它还处于探究阶段,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所以,“牛奶致癌”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严谨。对于还处于探究阶段的研究发现,我们不能将其作为现实饮食选择的最终依据。
夫妻患癌背后的原因
回到老李夫妇的案例。为了省钱,他们在购买牛奶这类营养品时,总是倾向于选择临期产品。毕竟,临期牛奶往往能享受半价优惠,这对于精打细算的他们来说,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。而且,他们每次购买牛奶,一买就是好几箱,想着牛奶都经过杀菌处理了,就算过期了,只要加热煮沸,通过高温过滤一下,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。就这样,老两口靠着这种方式,省了十年的牛奶钱。

其实,牛奶作为一种营养品,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。真正导致身体受损的关键,在于人们在饮用牛奶时常见的错误行为。那么,这些常见的误区都有哪些呢?
牛奶过度加热:正常情况下,对牛奶进行适当加热是可行的。但有些人的加热方式却存在很大问题,比如喜欢把牛奶放在锅里,用大火煮沸。这样一来,虽然得到了一杯滚烫的牛奶,可实际上,牛奶中的活性因子却因为过度加热全部流失了。尤其是巴氏灭菌乳,这种牛奶对加热方式更为敏感,如果盲目加热,里面的活性因子损失会更加严重。而且,当牛奶的加热温度超过 70℃时,其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性沉淀,使得牛奶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。另外,像盒装牛奶,大家一定要注意,千万不要直接加水放在锅里煮沸。因为这样做,盒子里面的塑料薄膜可能会被高温溶解,进而导致铝等重金属渗入牛奶中,给健康带来潜在威胁。

饮用过期牛奶:牛奶一旦过期,虽然从表面上看可能没有什么明显变化,但实际上,里面已经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和毒素。人体如果长期摄入过期牛奶,就如同慢性服毒一般,健康会受到严重损害。想象一下,那些看不见的细菌和毒素在身体里不断侵蚀着各个器官,身体又怎能承受得住呢?
伤身的节约习惯需摒弃
当然,像老李夫妇这种因为过度省钱而酿成悲剧的案例,并非个例。在日常生活中,还有一些常见的 “省钱式饮食” 习惯,也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人们的健康。
舍不得丢弃变质食物:在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食物闻起来有点发酸,水果烂了一小块,甘蔗有一节变质了…… 很多人觉得,这些只是坏了一点的食物,扔掉太可惜,还可以继续吃。但他们不知道,食物一旦变质,也许从肉眼看只是一小部分出现问题,但实际上,里面的霉菌和毒素很可能已经扩散到了整个食物。如果长期误食这样的变质食物,就可能会出现真菌毒素中毒的情况,甚至有致癌的风险。就好比一颗苹果,表面上只有一个小斑点,可切开后却发现,里面已经布满了霉菌,这样的苹果,你还敢吃吗?

常吃剩饭剩菜:当天吃不完的饭菜,很多人舍不得扔掉,觉得只要放到冰箱里保鲜,第二天还可以继续吃。但实际上,这种做法并不健康。长期食用剩饭剩菜,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。因为剩饭剩菜在存放过程中,容易滋生细菌,而且其中的营养成分也会逐渐流失。尤其是隔夜的绿叶蔬菜,还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,这种物质可是公认的致癌物质。所以,为了自己的健康,尽量少吃剩饭剩菜。
食用油长期不更换:食用油的保质期通常比较长,但很多人不知道,食用油开封后,如果放置时间过久,即使还在保质期内,也存在健康风险。曾经天津卫视做过一个关于食用油安全的专栏节目,节目中指出,开封后的食用油安全期只有 3 个月。如果长期存放,食用油可能会出现油脂氧化和酸败的现象,甚至还可能产生黄曲霉污染。黄曲霉可是一种强致癌物质,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。所以,为了家人的健康,食用油开封后要尽快用完,不要长期存放。

用炸过的油继续炒菜:炸过食物的油,很多人习惯把它存起来,下次继续用来炒菜。但这种已经经过高温加热的油,再继续使用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产物。长期食用这种反复使用的油,会增加致癌风险。想象一下,每次炒菜都用这种充满有害物质的油,身体怎么能不受到伤害呢?
在生活中,我们都希望能节约一些开支,但千万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。就像老李夫妇,本以为通过节约能让生活更好,却没想到因为错误的节约方式,给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。

【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,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、地名、事件均为艺术加工,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、团体或组织。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,请理性阅读。】